諸少之中,龐統(tǒng)是最早跟著吳王的。他在吳王身邊的時間不是很長,但他的基礎是在吳王身邊立下的,行事風格很像吳王,尤其是早期的吳王。
吳王是殺過人,滅過門,但親自動手卻是在襄陽時,后來就君子遠庖廚了,豫州、兗州世家的死都和他沒有直接關系,他本人沒有殺過人。許劭多次和他發(fā)生沖突,被他氣得吐血,離開平輿的時候,去送的人卻是他。
龐統(tǒng)拿吳王在襄陽的事為甘寧開脫,是囿于他自己的見解,還是得到了吳王的授意?沈友不太清楚。但他知道一點,江東世家貪心不足,不斷試探吳王的底線,吳王最近有對江東世家動手的跡象,一方面朱桓得到重用,一方面揚州刺史高柔正加緊監(jiān)察,軟硬兼施,恩威并用,再用龐統(tǒng)、甘寧這樣的外州人來牽制江東人,也不是不可能。
沈家就是吳郡大族。沈友本人沒有侵占土地,不代表沈家沒有類似的惡行。
如果這是吳王對我的試探呢?
沈友想了半晌,還是決定保持沉默。屠城是惡行,不能縱容,他單獨上書吳王,彈劾甘寧。當然,龐統(tǒng)有一點說得對,在上書之前必須先查證清楚,屠城是否屬實,是甘寧下的命令還是部下自行其事,這里面的區(qū)別很大。他與甘寧同列九督,如果沒有證據(jù)就彈劾,會讓人以為他中傷同僚。再加上他和甘寧的不同出身,很容易被人引申為江東打壓外地將領,世家歧視寒門。雖說沈家也只是江東本地世家,而且武風甚烈,算不上真正的經(jīng)學世家,也是半個武門,可是在有心人的眼里,性質(zhì)就完全不同了。
沈友與龐統(tǒng)商議,先寫一封信給甘寧,詢問情況。事關青州得失,他又通知了徐琨、朱然,請他們一起商議,面對青州可能的變局。
徐琨接到沈友的通報,勃然大怒,立刻傳書質(zhì)問甘寧:屠城是否屬實,誰下的命令,如果是你下的命令,請你立刻向吳王請罪。如果是你的部下擅自行動,請立刻處決這些禽獸,以平眾怒。濫殺無辜,影響吳王聲譽,你必須有個明確的交待,否則我將上書彈劾你。
甘寧接到徐琨的書信,很不高興。他覺得徐琨是仗勢欺人,借題發(fā)揮,仗吳王的勢,借他搶功的題。他徐琨有什么功勞?能位列九督,不就是仗著他母親是吳王的姑母么。到了青州,寸功未立,現(xiàn)在我拿下了樂安,他嫉妒我,覺得我搶了他的功勞,故意要整我。
按照甘寧本人的意思,他就不想理徐琨,你上書彈劾就是了,看吳王什么反應。步騭勸住了他。他對甘寧說,屠城這種事就算做了也不能承認,更何況你也沒做,人是殺了不少,但殺的是大族,不是普通百姓,而且殺人的主要是海賊出身的將士。海賊是什么人?是青州失地的百姓,他們的土地被大族侵占了,現(xiàn)在要報仇,天經(jīng)地義,有什么不對?你為此背負惡名,不值得。
再退一步說,打下樂安就夠了?我們還要繼續(xù)戰(zhàn)斗,繼續(xù)立功,但只有水師是不夠的,需要徐琨、沈友的配合。你現(xiàn)在和徐琨鬧翻,互相內(nèi)訌,還怎么立功?個人立不了功是小事,影響了青州大局,吳王怪罪下來,誰來承擔責任?
甘寧被步騭的兩個理由勸住了。他讓步騭執(zhí)筆,給沈友、徐琨回復,說明情況,提議協(xié)同作戰(zhàn)。鑒于黃河即將斷流,水師無法入河,但是可以進入濟水,他建議以濟水為戰(zhàn)線,堅守緊臨濟水的歷城、梁鄒、臨濟等城,阻止可能到來的冀州、幽州軍進入青州腹地。
步騭文章寫得不錯,不卑不亢,條理清晰,既說清了事情的原委,又提醒徐琨不要聽信謠言,中了敵人的離間之計,耽誤了大事。兩軍交戰(zhàn),各種消息真真假假,豈能全信?
接到甘寧的回復,徐琨將信將疑,卻也不好再說,畢竟他也沒有真憑實據(jù),只能暫時擱置,以后再說。他們隨即將重心放在了協(xié)同作戰(zhàn)上。考慮到袁譚征發(fā)二十萬大軍出戰(zhàn),無功而返,傷了元氣,出兵援助青州的可能性不大,他們決定由徐琨、朱然負責阻擊冀州方向的來敵,沈友、甘寧協(xié)同作戰(zhàn),平定青州世家的叛亂。不管是因為甘寧屠城,還是青州世家不甘心失敗,總之不能讓他們繼續(xù)擁兵自守,與袁譚相呼應。
在龐統(tǒng)的建議下,甘寧與沈友見了面,商定了作戰(zhàn)方案,先對濟水沿線進行清掃。兩人合兵共計水陸三萬余人,再加上水師擁有的船載巨型拋石機,足以對付任何一個縣城、郡治。
在甘寧、沈友的聯(lián)合攻擊下,濟水沿線的梁鄒、臺縣迅速易手,沿途的莊園被擊破,負隅頑抗的世家或是臨陣被殺,或是被俘。沈友按照既定的原則進行處理,家主斬首示眾,家屬沒為官奴婢,錢糧財物充公,補充軍用,賞賜戰(zhàn)士。田產(chǎn)則統(tǒng)一管理,按口計田,凡是參加戰(zhàn)斗的青州籍百姓,可以優(yōu)先分配良田,戰(zhàn)死者另加撫恤,傳與子孫。
消息傳出,隱藏在海邊的黃巾余部、新舊海賊聞風而動,有的趕來入籍分地,有的請求從軍。沈友重新任命了樂安、濟南郡守,配置郡兵數(shù)千至萬人不等,并從立功將士中挑選郡守、郡尉及各縣令尉,不給世家再有反復的機會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