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使團三人遵行此諭,確有不妥,但是臣卻不得不懷疑,使團是否受人蒙蔽,方才行差踏錯?!?br>
作為太后一黨,焦敬考慮的事情,和張輗等人考慮的不一樣,他們考慮的是如何救人,但是焦敬首先考慮的,卻是如何維護太上皇。
尤其是,在這種局面下,王文和于謙兩個人先后站出來,指責太上皇詔旨不當,他更覺得,自己不能坐以待斃。
于謙實在是太難對付了,他的這一番話,邏輯十分嚴密,不僅給使團定了罪,而且柔中帶剛,犀利如刀,直接就否認了太上皇一切詔命的法理性。
對,不止是這一道詔命,而是從今往后,太上皇只要身在虜營,那么他發(fā)出的一切詔命,于謙都打算否認掉。
所謂曉諭諸邊,便是告訴他們,遇到同樣的情況,可以直接無視太上皇的詔命。
這種觀念一旦形成,只怕以后,哪怕太上皇歸朝了,詔旨的法理性也會大為減弱。
所以,這種情況下,焦敬不得不開口。
事實上,從張軏等人反口的時候,焦敬就意識到。
唯一的突破點,就是在袁彬的身上。
想要打破于謙的邏輯鏈,就要從根子上打破,所以,必須是袁彬矯詔,而不是太上皇的真實意愿。
雖然這么做,會同樣讓太上皇以后的詔旨變得不可信,但是至少,維護住了他老人家的聲譽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