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安玄笑道:“你自去無妨。對了,廚房中可煮了棕子,帶幾個在身邊,餓了可以吃?!?br>
苗蘭有些茫然,楊安玄醒悟過來,此時應(yīng)該還不叫棕子,笑道:“是角黍。”
棕葉裹黍米煮之,狀似尖角,故名角黍,與后世的棕子已相差無己。
千余年時間未改變的習(xí)俗讓楊安玄感到親切,仿如冥冥間讓他與后世多了種聯(lián)系,難以割舍。
張鋒笑道:“仆見許娘子掛好艾草后就去了灶下,應(yīng)該已經(jīng)煮了些?!?br>
楊安玄動了游興,笑道:“讓楊懷套輛車帶上小蘭她們,咱們騎馬四處轉(zhuǎn)轉(zhuǎn)。”
…………
小長干在建康城郊,北靠秦淮河,南望雨花峰,人煙稠密,屋宇檐廊,鱗次櫛比。
荷葉接天碧,花開至荼靡,楊安玄騎在馬上,悠閑地四處張望,長街小巷到處都是臂系彩絲、手持花草游玩的小孩。
大姑娘小媳婦打扮得花枝招展,提著小籃,裝著角黍,說說笑笑,今天是回娘家的日子。
小長干內(nèi)瓦棺寺,是楊安玄一直想去的地方。寺中有顧愷之所作巨幅壁畫《維摩詰示疾圖》畫成,史書中記載畫中維摩詰神形兼?zhèn)?,躍然于壁上。
維摩詰壁畫開示第一天,由顧愷之當(dāng)眾為維摩詰像點睛,捐得香資百萬錢,也為后世留下“點睛之筆”的成語。
瓦棺寺外游客如織,畫壁面前更是人山人海,畫中維摩詰清癯消癭、神態(tài)傳神,正在說法,人們虔誠對著維摩詰的畫像叩拜。
楊安玄合十對著畫像拜了三拜,既是對佛寺的尊敬,也是對顧愷之杰作的敬意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