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苦掙扎無果的傷員,只能將全身的氣力用在口腔之中、牙齒之上!大拇指粗細的木棒竟然應聲而斷。
好在,折磨也隨之而斷。
“下一個!”不顧還在呻吟、哀嚎著的傷員,醫(yī)師將手中的烙鐵往燒得通紅的火爐中一丟,隨即又從中拿出另一個通紅的烙鐵,對后面之人吩咐道。
幾名士卒隨即將已經“治療”或許稱之為處理更為合適好的傷員,抬到營中。
在那里,他將一個人渡過最為危險的一夜。
沒有更多的照顧,更沒有更多的藥物,一袋黍米便是他的全部。
這漫長的一夜,哀嚎與呻吟將不斷在他的耳畔回響。這一夜熬過去了,便會有羹湯讓他盡快恢復,畢竟僅僅失去左手的他,或許還能繼續(xù)在軍中效力。
至于身邊那些失去右手之人,恐怕就只能回家務農了,自然也就沒有了那么好的待遇。至于失去了手足之兵,已經沒有了搶救的必要了。
這一切的前提是,自己能熬過這漫漫一夜,若是熬不過去……
即便如此,他依然已經算是幸運的,至少他得到了所謂的“救治”。更多的傷兵,尚未等到后陣的援軍,便在等待中或是與趙軍功歸于盡,或是末于長久的流血之中……
當然,無論如何,自己立下的功勛,會被秦國記住,自己在秦國的家人也會因此得到國家的照顧。這或許是秦兵們舍生忘死的最大信念了。
也因為如此,沒有受傷或是輕傷歸營的秦兵們,絲毫沒有任何的悲傷之情,更沒有因為援軍的遲遲不到而抱怨些什么。因為他們知道越是艱苦、功勛越大!至于性命、危險?相較于功勛而言,算得了什么?
一個衣衫襤褸的秦兵,甚至來不及更換甲胄,便按照什伍排列,一一在軍法官出交接、核對功勛。當然,這功勛只是個人的,集體的功勛還需戰(zhàn)役結束之后統(tǒng)一劃分。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