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然是不可能的。
秦國又不是燕國的爹,只是他的帶頭大哥罷了,還是要大哥時時防著小弟篡位,小弟要時時防著大哥吞并的那種。
這種明顯是為燕國火中取栗的事情,秦王怎么可能去做!
能讓燕國使者全須全尾地離開大殿,已經算是秦王經歷過這么多事情之后,難得的冷靜了。要換了之前的秦王,恐怕早把人給轟了出去了。
冷冷地看著燕使退出大殿,秦王甚至都懶得去看燕國的國書。
“諸卿,怎么看?”心中已經有了主意的秦王卻沒有立即宣布,反而問起了諸臣的意見:“王龁,事涉軍事,你先說說看。”
秦王雖未明言,但看秦王的做法便已不難猜到秦王心中所想,更何況,如今的秦國根本無力再戰(zhàn),更不能再死磕趙國。
王龁聞令,自然出班而答,曰:“稟我王,末將以為此時我大秦不宜出戰(zhàn)。原因有三:
其一,從我大秦而言,長平之戰(zhàn)方休,眾將士剛剛歸田完成秋收,尚未來得及修整一二,再起戰(zhàn)事,于國不利也。況此時已近冬日,強行遠征,靡費更巨,實不利我秦也。一旦戰(zhàn)事不順,或又成焦作之勢,耽誤來年春耕事小,我大秦再不堪一敗也。
其二,從燕國來看,其使者大言炎炎,妄稱發(fā)十六萬大軍而難下,且不論燕軍是否又如此多之兵力,即便強行湊出,以其小國寡民,此舉無疑是窮兵黷武之不智之舉。而以此烏合之眾,強攻趙國,即便我軍傾力佐之,亦難逃敗多勝少之局面也。
其三,從結果來看,此戰(zhàn)由燕國發(fā)起,我大秦而從之,此大不妥也。若敗,則我大秦連輸三陣,不僅或再失河東、河西等地,更或遭山東各國必小瞧于我大秦,若是造成群狼分食之局,則我大秦危矣。即便僥幸勝矣,我大秦亦無力進軍,徒為燕國取利爾。
因此,末將以為不論從何處思量,此行斷不可為也?!?br>
聞言的秦王,不經就點了點頭,堂下的秦國眾臣顯然也是同意王龁的說法,并無一人出來反駁。很明了的事情,現(xiàn)在出兵不符合任何一個秦人的利益,自然也就無人反駁。當然,王龁所思量的全面也是原因之一。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