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么多的兵馬聚集在桑干城,顯然并不是為守城而來。而在后方的代城之中,卻是只剩下寥寥數千人以應對不時之需。
這樣前重后輕的兵力布置,尤其還未留下足夠的預備隊的做法,顯然是奔著亡命一波來的。即便是已經被趙括所說服的陳勛,在見到趙括最終兵力布置之時,也不由得為趙括的敢于奮力一拼的氣魄所震撼。
只是,說實話,陳勛打心底里還是覺得有著些許的冒險,或許將一萬騎兵撤至代城,作為戰(zhàn)略總預備隊,會是更好的選擇。畢竟此戰(zhàn)不為滅胡,只是為了盡量消弭兩軍之間的實力差距,實在沒有必要如此拼命。
前線少放些兵力無非是少破幾個部落罷了,可若是稍有不測......
在陳勛的視野之中,只要守住,待來年或是擴軍或是增援,我軍則是必將取得最后之勝。
似乎是看透了陳勛的疑慮,趙括只是淡淡的一句話,便令還想勸諫一番的陳勛乖乖閉上了嘴巴——“若今日吾等無有孤注一擲之勇氣,來年,吾等又何來寇可往,吾亦可往之信心?”
當然,這只是趙括為了堵住眾人的胡思亂想而使出的激將法。實際的情況是,他已經得到燕軍即將南下的情報,他必須趁著燕軍還未抵達邯鄲,趙王尚未召回自己之前,將胡人的戰(zhàn)力削減到最低,低到代地駐軍僅僅憑著四萬人便能夠守住的地步。
為此,趙括甚至決定掀開自己的一張底牌!
相較于兵力相對集中的趙軍而言,胡人的陣型就顯得有些雜亂無章了。
最大的一只兵力,遠在西北方向,當為北胡單于及其附庸部落,兵力大致在七萬上下,而觀其行軍的方向,當是往最西邊的馬城而去。零零星星的部落及兵馬并入其中。預計抵達馬城城下之時,兵力將達到近乎八至九萬人。
而在桑干城的正北方向,許是因為非主攻方向的緣故,甚至各個部落都還沒有形成合力,幾乎是東一塊西一塊的,最大的部落左賢王所部約么兩萬多兵馬,正沿途收攏各個部落,朝著桑干城而來,預計抵達桑干城下后,總兵力將達到四至五萬左右。
至于桑干城的東北部,則是胡人的右賢王所部,他們的行進稍快,已經有三萬多兵馬合到了一起,零星的還有數個千人部落在路途之上,顯然他們的目標是最為東面的當城。而這股胡人的總兵力也應該在四至五萬之間。
從以上不難看出,經過數年的摸索,即便是沒有讀過兵法的北地胡人,也漸漸有了些許的心得與改變。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