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五畝緤田的主人是一對年邁的高昌老人,他們正在田里忙碌,忽然見大群軍人向他們的田里跑來,大呼小叫,都不由驚呆了。
片刻,男主人便被帶了過來,李慶安正在看一株植被,見主人過來,便站起身笑道:“可有去年留下的?”
老人會一點漢語,他見李慶安年輕,便以為只是個小軍官,便點頭笑道:“有的,請軍爺隨我來?!?br>
眾人跟他來到一座小院,小院十分簡陋,三間泥坯屋,圍墻也是泥土夯成,不到一人高,院門十分破舊,裂開大條縫隙,院子里有一棵老胡柳,小院的另一邊搭滿了葡萄架,時值五月,嫩綠的葡萄枝蔓爬滿了藤架,小院里十分陰涼舒適,老人連忙拿出十幾只胡凳,招呼眾人坐下,又讓老伴倒了幾碗涼茶端來,舞衣和如詩如畫也進了小院,坐下葡萄架下休息,看得出她們也十分喜歡這葡萄架,聚在一起指著葡萄藤低聲議論著什么。
李慶安也坐了下來,這時,老人捧出一堆緤花放在李慶安面前,“軍爺請看,這就是去年留下來的一點,其余都織成白疊布賣掉了。”
李慶安拾起一個看了看,綿苞較小,倒像一只蠶繭,不是后世看到的那種大朵棉花,纖維顯得略短,呈灰白色,這種棉花是最早從埃及傳到大食,再由大食傳到西域,是非洲棉,而后世看到的那種棉花確實產(chǎn)于美州的美州棉,雖然不是后世看到的那種棉花,但還是讓李慶安十分欣喜,他其實要的是棉花本身,倒不一定要棉布,他心里清楚,白疊布只能走高端路線,真正大面積在大唐推廣是不現(xiàn)實的,畢竟麻布直到數(shù)百年后都是難以取代,只是到明朝朱元璋強行推廣,棉布才真正取代了麻布,富貴人家是用絲,貧苦人家則用更便宜的麻布,白疊布在北庭價格就不菲,再長途運到內(nèi)地,要比麻布貴得多,如此,貧苦人家誰會用。
老人用手剝?nèi)ダ锩娴淖?,雖然他剝得很熟練,但看起來還是很費力,他笑道:“這東西就是剝籽麻煩,收獲后我每天都要剝到深夜,一百斤能得到六十斤實緤就不錯了?!?br>
李慶安笑了笑又問道:“不知你家里還沒有白疊布?”
“我自己織了一端,我去找找看?!?br>
老人跑進屋去取布,這時,小院外一片嘈雜,一名士兵進來稟報道:“使君,蒲縣縣令求見?!?br>
“讓他進來?!?br>
腳步聲響起,外面匆匆走進來了五六名官員,蒲昌縣的縣令、縣丞、縣尉、主簿四大員都到了,蒲昌縣的縣令姓吳,庭州人,四十余歲,顯得十分精明干練,他在北庭春獵時曾帶縣中子弟去過金滿縣,故認識李慶安,他帶領(lǐng)眾人一齊施禮道:“參見使君!”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