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這……”
幾人相互看了看,螻蟻尚且偷生,大活人要說不想活命那是不可能,哪怕如匈奴人般,被發(fā)配梁州也好啊,活著總是有希望的。
一名將領吞吞吐吐道:“道人可是想讓我等開城獻降?此事斷不可為,沒有大王,我趙人還是晉人莊園中的奴仆,我等雖欲求生,卻還不至于賣主求饒,若僅止于此,請莫要多言?!?br>
實際上竺法和與帛尸梨密多羅確有這樣的想法,修持佛法,慈悲為懷是一方面,但更重要的,他們不愿得罪楊彥,以免楊彥對沙門產生惡感。
要知道,楊彥起兵,當初的天師道,后來的正一道給予了重要支持,那時可沒有三教從來一祖風的說法,沙門和道門還沒有經(jīng)過儒家的磨合轉化,天然對立,他們擔心楊彥禁絕沙門,扶持道門,或者退回到魏晉的狀態(tài),也夠沙門受的。
沙門自后漢年間傳入華夏,歷后漢、魏晉三朝,只允許沙門在胡人中傳教,不允許向漢人傳播,關鍵便是沙門要出家,不能生育,有悖于華夏的傳統(tǒng)道德觀。
而羯人大力扶持沙門,允許向任何人傳教,在羯趙的地盤上,沙門異常興旺。
開城獻降,討得楊彥歡心,自然是最好,但羯人將領不愿背叛石勒,只能退而求其次。
“阿彌陀佛~~”
竺法和喧了聲佛號道:“貧道無意使幾位將軍背主,剛趙主下令,屠盡城中晉人,將軍們未必要從命,想趙主直屬兵力僅余五千,還要分守各門,故晉人集中起來,當可一搏,或可撐至明軍破城,幾位將軍亦算保全晉人有功,可請晉人向明王辯解,貧道也可從旁勸說,雖未必能成,卻總好過無所作為,幾位將軍,可是這個道理?”
幾人相互看了看,實際上這樣的行為與背叛沒有兩樣了,只是在心理上,不是自己親手開門迎的明軍入城,總是好受些,這幾個羯將只求活命,就象溺水的人,看到根稻草都要抓住。
“也罷!”
其中一人猛一點頭:“便依諸位道人,我等立刻去聯(lián)絡安排,屆時還望道人代為美言?!?br>
“阿彌陀佛~~”
竺法和喧了聲佛號道:“幾位將軍放心便是,若有一絲可能,貧道等必為將軍求情?!?br>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